演藝產業4.0時代來臨,新趨勢和新機遇明顯
Time:2021-01-18
近年來,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,文化事業也迎來蓬勃發展期,而作為文化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,中國演藝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,行業整體發展態勢向好。據統計,2019年中國演出票房超過200億元,同比增長9.99%,增速創近5年的最高水平。不僅如此,隨著市場規模的增長,演出空間也更加多元,一些相關機構的數據顯示,目前國內專業劇場數量已超過2400個,而且每年在增長上保持著5%的速率。另外,演出陣地也從劇場不斷向大型場館、文旅景區、城市商業綜合體等空間擴延。
而值得注意的是,隨著2020年新冠疫情大流行帶來的影響,演藝市場也在過去一年發生著深刻的變化。此前因疫情線下演藝關?;蛳蘖鞫扇〉膽敝e,如今正在加速著推動著演藝向新技術、新空間、新模式、新業態的方向發展。而伴隨著疫情的穩定,線下演藝市場也繼續朝著新的業態形式前進。而在政策支持上,文旅部也發布《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》文件稱,要積極培育云演藝業態,發展沉浸式業態,支持利用數字技術打造夜間文化和旅游產品,推動數字文化融入夜間經濟等內容。
演藝產業邁向4.0時代,市場化發展仍有待推進
一般來說,演藝產業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4個階段,從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開始,全球演藝產業已經跨越了1.0至3.0三個時代,如今該產業正在向演藝4.0時代邁進。從3.0時代時代開始,演出表演就不在局限于劇場劇院等空間,而是擴展到了包括流動舞臺、實景山水、歷史建筑、主題樂園和街頭廣場等在內的一些場景中,演藝呈現方式也更為豐富,聲、光、電和現代科技也在這一階段成為演出的重要支持手段。
在3.0到4.0的過渡階段中,從演藝活動的供給側來說,技術的進步尤其是互聯網、電子技術及智能裝備的發展,使得演藝活動從內容創作、表現形式到觀演形式都有了更多的技術支撐和表現方式,如演藝產業與文旅項目結合更為緊密,線上、線下互動日益頻繁,演藝種類和風格更加多樣,新技術帶來更加豐富的體驗,沉浸式演出、5D全息投影、AR/VR等技術相繼出現……
但需說明的是,雖然中國演藝市場規模在穩步增長,但從深層次看,國內的演藝產業依舊沒完成市場化發展。據統計,雖然這幾年來中國演藝市場上的各類型演出票房都實現了增長,但許多演出票房的收入來源中,政府補貼和政策影響仍然占據著重要的影響地位。簡而言之,獲取政策支持仍是演藝市場主要營利手段。例如,在2014-2018年中,演藝市場的票房總收入最大一部分來自身經營,但第二大部分的票房收入則來自于政府補貼。
演藝產業新趨勢明顯
除了因新冠疫情加速走向“云上”外,在演藝市場的細化上這一趨勢也越來越明顯。演藝裝備作為演藝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,其技術發展推動著演藝產業的進一步細化,特別是隨著VR設備、微型麥克風等設備的問世,促進了一些高質量演出活動的興起。而小劇場近些年來的崛起,就得益于全套活動服務解決方案的完善,小劇場發展速度,可以在一組數據上感受到。2019年,北京小劇場演出場次達8096場,觀眾人數達135萬人次,較2018年增長8.96%;票房收入1.55億元,較2018年增長7.12%。而隨著小劇場運營的成熟,目前一些小劇場已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與內容定位。
另外,在近幾年,音樂演出也越來越受到觀眾青睞,其中,音樂劇表現亮眼。據近期發布的《2020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總報告》顯示,音樂類演出票房總收入達到了73.79億元,同比增長8.2%,而音樂劇在綜藝節目及明星效應的帶動下,已經從專業圈層走向普通大眾,市場份額持續拓展。另外,據燈塔研究院在2020年3月發布的《2019年演出行業洞察報告》也顯示,音樂劇在各個年齡段區間,人均消費僅排在演唱會之后,其中20-24、25-29的年輕人,對音樂劇的人均投入分別達到950和1230元,而且這一數字在趨勢上還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在不斷增加。
隨著邁入演藝產業4.0時代,演藝產業也在加速產業市場化步伐。例如,在演藝產業日趨成熟的下,演藝內容不斷與旅游、零售、教育等多個產業融合,價值鏈得以延伸。特別是我國文旅融合的風口下,主題樂園、實景演出、音樂節、戲劇節等各種演藝形式日益活躍,與城市文化等元素相結合的演藝形式也在日益增多。
在科技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,科技創新與互聯網正在顛覆傳統演藝產業格局,助推著演藝產業逐步走向數字化方向。這其中包含著幾個內容,一是演出機構紛紛加速進軍線上媒體,而今年新冠疫情更是加快舞臺與銀幕的數字化結合的趨勢。二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創作、演出內容制造、自媒體演藝形式創新等一系列全新的形式與內容開始出現,并對原有的傳統模式形成了沖擊。新館肺炎疫情的出現加快了演藝從線下走向線上的步伐,各演出實體紛紛開啟了線上“舞臺”。
演藝4.0時代下的機遇
科技進步改變的不僅是內容供應端,還改變了市場需求端。眾所周知,隨著沉浸式演藝技術的成熟,消費者對演藝體驗的追求更加苛刻,而這種觀演需求的升級又反過來作用于內容形式的創新。其中最明顯的變化是演藝內容形式的多樣,人們從最初的舞臺,到影視,到實景,到直播,到沉浸體驗,人們在信息技術的迭代中享受著演藝表現形式創新帶來的新奇。而從機遇上說,新的需求也帶來了更多的市場動能,拉動創作、制作、演出、經紀等整個產業鏈的發展,催生了許多新的演藝業態。當然,優勝劣汰,隨著新演藝業態的形成,一些傳統演藝鏈條中的環節也正在經歷著顛覆式改變,面對危機與挑戰,一些主體將被淘汰,同時面對新的機會與空間,一些新主體將產生發展?;蛘呤侵鲃討?、或者被動重生,當前的挑戰與機會特別值得關注。
在最近幾年來,一些極具科技色彩的演出活動能屢屢出現在我們視野中。例如,在今年元旦期間上演大型游園式實景演出《尋夢滕王閣》中,就運用全息數字影像技術、大型裝置投影等聲、光、電藝術手法,營造出了一個“七夢七境” 文化盛景。其實這些充滿藝術感和想象力的形式表達,很大程度得益于聲、光、電等技術的突飛猛進,其使演藝有了更多更酷炫的表現形式。另外,像類似VR/AR、5G+8K等技術的不斷升級,也使得演藝有了更多的受眾和更廣闊的展示空間。